学校新闻

当前位置: 学校首页 > 学校新闻 >正文

追寻红军足迹,传承红色文化,弘扬长征精神

发布时间:2017-01-04 浏览次数:

 

——基础部思政老师的一次红色之旅 

黔北忆事 

红旗招展土城壤,军号嘹亮娄山岗。 

烈火枪林冲锋响,士气高昂杀声朗。 

永矢弗谖理想舫,垂范千秋天下榜。 

不畏艰险困难闯,朽枯扫尽感谢党。 

 

80年前,在中国大地上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它是红军意志、勇气和力量的伟大史诗,是人类战争史上的空前奇迹,它将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永远流传于世。红军长征可歌可泣的战争史诗和豪情万丈的精神丰碑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财富。红军长征在贵州留下的光辉足迹,是我们进行红色文化教育的宝贵精神财富,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和当代价值。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大力弘扬长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加强红色文化教育,深入挖掘红色文化核心价值;为了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充分有效利用贵州红色资源,提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的理论深度、信仰高度、工作态度;为了改变党支部组织生活形式单一,质量不高的现状,我们积极拓展组织生活形式,丰富组织生活内容,基础部党总支思政支部于2016年12月27日、28日赴转折之都遵义,探寻“长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深化对毛泽东思想的理解,感悟中国革命的艰难岁月,接受革命理想的灵魂洗礼。 

 

为了保证活动的有效性与针对性,思政党支部进行了认真准备,撰写活动方案,拟定活动日程,严格活动纪律,明确活动目的与意义。基础部党总支书记陈国敏要求支部每一个党员在活动前深入了解红军四渡赤水的背景、过程、意义,并且要求每一位党员在参观学习中把身、心、情、识、意浸润在感观、感识、感悟之中,认真撰写学习体会。 

不管你对长征的描述是悲壮的还是伟大的、是艰险的还是苦难,也不管你从理论上对长征理解得多么深刻、对长征路线有多么的熟悉,如果你没有实地走一走,亲身去感受、去体验,那你的理解总是不全面的,你的认识总是肤浅的,你永远感受不到红军长征的艰险与苦难。透过长征路线上的遗址、标牌、陵墓、纪念馆,我们看到了革命先辈们留下的长征印痕:苍莽险峻的娄山关、赤水河,每个难关,都是一座丰碑,铭刻着红军先辈们金戈铁马、气壮山河的光辉业绩。 

习水县土城是此次活动第一站,即四渡赤水的第一渡渡口。土城是一座千年古镇,位于赤水河中游,山险水急,“镇依山建,水绕镇转”,形成层楼叠宇的群体风貌。土城从古到今都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赤水河中游一带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征文化、商埠文化、茶馆文化等交相辉映。古镇如今依然古朴、悠闲。小青瓦、石板街、古民居、盐码头、船帮和古戏院、茶馆及古酒窖,处处写满历史沧桑。我们穿梭在古镇老旧而不失整洁,狭窄却装满故事的街道里,每一间房屋、每一片砖瓦、每一块石板,仿佛都在向我们呈现80年前发生在这里的惊心动魄的故事;走在土城古镇的石板街上,倾听小桥流水潺潺声,众多的长征文化旧址,留下的灿烂的长征文化和不朽的红军精神让我们顿时有一种穿越感,仿佛置身于那个血雨腥风的岁月,体会千年古镇的厚重文化,让置身其中的我们流连这儿别样的情怀。 

我们来到土城渡口,站在岸边,仰望群山,仿佛听见了马达声、马蹄声、脚步声、吼叫声和隆隆的炮声在山谷回荡;俯视河面,又仿佛看到了波涛汹涌的江水冲击着红军的竹筏、木船、浮桥,凛冽的寒风吹打着湿透衣衫的红军战士。我们仿佛看见红军先烈殷切的目光,那目光里充满着期待和勉励,仿佛在告诉我们:打江山难,守江山难,建设江山更难。 

我们参观了红军街、女红军街、红旗街、红军总司令部、土城会议旧址、中央纵队、开仓分盐盐号旧址和毛泽东、刘伯承、朱德、周恩来等旧居。土城战役是发生在1935年1月下旬红军长征途中的一场恶仗,土城之战开启了中央红军进行运动战、游击战的序幕,对于中央红军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及最终取得四渡赤水的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四渡赤水,是毛泽东驾驭战争、指挥作战的神来之笔,他满腹韬略,沉着镇静,指挥红军时而北渡,时而南涉,声东击西,神出鬼没,在国民党数十万大军重重包围之中,穿插迂回,犹入无人之境。走进“四渡赤水”纪念馆,我们全面了解了四渡赤水战役的全过程。那是一场我们党在艰难困苦环境下赢取转机的决定性战役。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带领中央红军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采取高度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积极寻找战机,有效地调动敌人,在歼灭敌军1.8万余人的同时,彻底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粉碎了国民党蒋介石在川、滇、黔边境围歼红军的计划,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四渡赤水战役,是红军长征途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军事指挥艺术的“神来之笔”、精彩华章。在“四渡赤水”纪念馆里,看着红军当年使用过的枪支弹药、生活用品等,无不感慨当年红军战士们生活、战斗环境的艰苦。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图片、一件件红军当年用过的生活实物、一个个模拟战斗场景、一幕幕红军四渡赤水时的虚拟景象、一个个鲜活的革命故事……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地红色教育课,使我们感受到革命前辈为了自己的革命信仰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气概,坚定了理想信念,激发了工作热情,更加深刻领会到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团结奋进的伟大革命精神。四渡赤水战役孕育生成了伟大的“四渡赤水”精神,其主要内涵包括: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审时度势的神机妙算、运筹决胜的指挥艺术、奇兵神勇的英雄气概等。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四渡赤水”精神是民族精神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宝贵财富。 

随后,我们瞻仰了青杠坡战斗遗址。青杠坡位于土城镇东北约3公里处,是土城通往习水县城的交通要道。以青杠坡战斗为核心的土城战役,是毛泽东在遵义会议后亲自指挥的第一仗,是导致红军四渡赤水的直接因素。青杠坡上立有“青杠坡红军烈士纪念碑”。80年前,这里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斗。中国共产党的两代领导核心(毛泽东、邓小平)、三任国家主席(毛泽东、刘少奇、杨尚昆)、五任国防部长(彭德怀、林彪、叶剑英、耿飚、张爱萍)、七大元帅(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聂荣臻、罗荣桓、叶剑英)以及陈云、董必武、林伯渠、胡耀邦等共和国元勋、数百名将军在这里鏖战,创造了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观。青杠坡战斗是我军军事战略上化被动为主动,最终转败为胜的分水岭。青杠坡战斗后,实施的四渡赤水,正确处理打与走的关系,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走是为了更好的打,从而化被动为主动,最终南渡乌江,威逼贵阳,巧渡金沙江摆脱几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实现了军事斗争和重大转折。我们面向红军纪念碑深深鞠躬,回忆当年艰苦卓绝的战斗,感悟战役对于拉开“四渡赤水”序幕的伟大意义。 

娄山关,人未到,似闻枪炮之声;待登临,山上寒风凌冽,雪花还挂在树上。 

 

我们不由得感叹当年革命的不易。“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以行草手书体放大镌于高14米、宽25米,用396块云南大理石砌成的关口东侧石壁上,熠熠生辉,益增雄关声色。1935年1月,中央红军智取遵义城后,红一军团一部当即向北进军,第一次攻占娄山关从而保证了遵义会议的召开。遵义会议后,红军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军事路线指导下,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二渡赤水河,回师黔北,在此与黔军王家烈部激战并最终取得胜利。娄山关战役是红军长征以来取得的第一个大胜利,不仅奠定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中的军事地位,也为红军长征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站在娄山关关口,站在红军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仿佛把我们带入时光隧道,“触摸”80余年前那段红色记忆,再现了当年壮烈的战斗情景。我们仿佛又听到了那随岁月沧桑而去的枪声,喊杀声不绝于耳,感受到红军长征的伟大艰辛。

细细品来,这一路的参观考察学习,竟如同一次党性教育的心路历程,让我们心潮澎湃,受益良多。 

 

其一,“有错必改”。遵义会议前后,1935年1月6日至3月29日历经3个月的时间,在以黔北为轴心的广大川、滇、黔地区,国民党黔、川、滇军阀及中央军追击部队共约40多万追剿军对3万多中央红军进行“围、追、堵、截”的围剿,在此险境中,中央红军有着东出去湘西会师红二、六军团或者北上过长江去川西北会师红四方面军等行动方向的选择,而“北上”有着迎接抗日战争大潮之政治形势变化的战略追求。为实现“北上”这一战略意图,“从遵义地区北上过长江”成为中央红军的选择。北去方向上,“土城之战”是中央红军遭遇川军拼命式前堵、后追的战役。中央红军在前进受阻、追兵紧迫的情况下,决定先吃“追兵”,为北渡长江创造有利条件。为此,在土城之东青杠坡一带红军主力设伏寻歼川军郭勋祺部,战斗从1935年1月28日的早晨持续到傍晚,但由于“敌情报告”严重有误,敌人从误报的六千人到实际的一万多人,且敌人后援部队源源不断,致使中央红军陷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战斗中,双方打成消耗、拉锯、对峙之战,同时国民党军40多万人的围剿扑面而来。面对险境,中央红军毅然决然撤出战斗,从错误的情报导致的苦战中走出来,渡过赤水河西去,另寻战机。“土城之战”虽然时间短暂,没有达到全歼敌人的目的,但它实事求是地面对现实,改变原定作战方针和路线,这一转变折射出的意义是:在“既定作战方针与敌情变化”的矛盾斗争里勇于修正错误、追求真理。 

其二,“出奇四渡”。土城之战有着“一波三折”的变化,它从“敌情误报”到陷入“苦战”到抽身转兵、另辟斗争空间,揭开“四渡赤水”的序幕。这展示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党人领导的中央红军在斗争中寻找真理的博大胸怀和精深智慧,正因这样,那时那境的中央红军蕴藏着坚毅、灵活、有自信的战斗力,蕴藏着“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智慧画卷,也蕴藏着“千时计万时计不如临时计”的生活道理,在紧随的1935年1月29日至3月29日,在黔、滇、川边广大区域内,在“圈、点围剿”的战争游戏里,毛泽东演绎了他军事指挥生涯的“平生得意之笔”----“四渡赤水”。中央红军在云卷云舒的“圈、点围剿”的斗争里,经历几重“重点转移”,或西进或东进或南渡,出奇制胜地调动敌人、跳出围剿圈、击歼敌人,演绎“从土城到扎西到遵义(仁怀、茅台、鸭溪、鲁班场)到古蔺、叙永到掉头南进渡赤水过乌江袭贵阳”的曲径通幽式重重险境的胜利变化,其悲壮美景蕴意在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的诗词里,那是“四渡赤水”永恒的写意、意蕴、色彩。 

其三,“流韵远方”。中央红军在危机四伏的“四渡赤水”里寻得战机,1935年4月初从贵州进入云南,5月初从云南渡过金沙江,实现北上战略构想,其后中共党人乘风破浪,迎来红一、二、四三大主力红军的会师、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的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及和平崛起,这流动的画卷油然而生地把人带入美丽的千古绝唱的诗境:“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们正是在这一诗境穿越里品味着党史中“四渡赤水”的芳香四溢,正是那一抹“红色长征”的色彩为当地风土人情的千年历史增辉添彩,为当地人民生活的时代沧桑注入活力,为辉煌的党史注入深深的“乡愁情怀”,正是这样交织弹响的“多元韵味”将在人们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的感受感识感思里流向远方。 

金戈铁马虽远去革命精神永流传。重走长征路,缅怀革命先烈,我们始终心怀感恩之情、敬畏之心去观看、去感悟、去讨论、去学习、去践行。通过参观学习,我们感触深,收获大。作为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一定要认识到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发扬红军长征不畏艰难险阻的精神,工作中知难而进,迎难而上,不要被眼前暂时的困难吓倒。要“改被动,甩包袱”,积极探索思政课理论教学改革和实践教学的新形式,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增强教学的实效性。要坚定理想信念,严格要求自己,始终保持积极向上、敢于担当、乐于奉献的精神状态,用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育教学中,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应勇敢地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坚定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放飞自己的梦想,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不懈地奋斗!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走好我们的新长征路。 

此次学习活动得到了学校党委书记邓惠宾同志的指导和支持,得到了学校组织部的关心和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