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先师有感
花溪河畔花溪峰,棂槛门前棂槛中。
礼乐不兴礼乐崩,仁德不行仁德空。
古今圣人古今翁,天下大同天下拥。
千秋伟业千秋声,万世师表万世功。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会议结束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9月24日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研究孔子、研究儒学,是认识中国人的民族特性、认识当今中国人精神世界历史来由的一个重要途径。”学校,是传统文化传播的主阵地;教师,是传承践行传统文化的主力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学”什么?怎么“做”?《论语》中的“修身为人之道”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学”的目标契合,《论语》中的“做事处世之道”就和“两学一做”的“做”的目标一致。“两学一做”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怎样做一个合格的党员老师?”2016年12月1日中午,基础部党总支在贵阳孔学堂召开“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专题大会:“现场触摸儒学文明、实地学习儒家思想”,希望在孔学堂这个传承与弘扬儒学的精神殿堂找到答案。总支全体党员(除请假的3名)参加了大会。
总支书记陈国敏在前往孔学堂的途中,向党员们交代了此次党员大会的意义、内容和要求。
走下交通车,大家便被眼前的建筑所震撼,整个人顿时显得渺小,谦逊之心油然而生。通过棂星门,走过泮桥,内心逐渐由旅游观光的那份走马观花式的心态安静下来,333级阶梯让前方的孔子行教像愈发威严,其实工作、学习也是一样,人生理想的实现正是需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朝着目标去跋涉与攀登。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们穿过大成门来到了礼仪广场。广场四周的一钟一鼓一圆鼎一方鼎正是我们常说的“金声”、“玉振”、“天帱”、“地载”,气势何其恢宏,而周围的其他建筑也彰显出无尽的汉唐气度和人文精神文化。走入大成殿,正面为6根蟠龙石柱,中间供奉着青铜铸造的孔子坐像。坐像前为“四配”,即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回、曾参、子思、孟子。左右两边分别是“十二哲”线刻人物像,均为先秦至明代以来研究儒学文化的集大成者。在“万世师表”牌匾下大家不由久久矗立,敬畏之心、仁爱之心、责任之心深深触动每个人。这是一次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学习,一次剖析自己职业缺陷的心灵之旅,一次再振精气神的的思想历程。大家在以下方面达成共识。
1.追求理想人格的塑造,奋发向上
儒家提倡“入世”,以天下为己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主张“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认”,以“平治天下”为“舍我其谁”,“济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重责。“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的做“合格党员”,首先强调的是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当前社会急剧的转型中,随着原有信仰的失落,生活失去了深度和高度,生命缺少了厚重感,只有以享乐主义来填充生命意义的深井,而理想正是人能够超越这种粗浅的享乐主义泥潭的助力。儒家将理想人格定义在道德层面上,虽然失之偏颇,但它对于人之精神性、理想性的强调,却使其在现代社会转型中具有不朽的价值。孔子一辈子追求人生之完善完美,追求自己健全之人格,并且每十年,就能跃上一个新的台阶,达到一个新的境界,到了七十岁时终于达到了人生道德修炼的最高境界,成为千古一人的万世师表。儒家以圣贤作为个人自我实现的最高目标,这种圣贤理想人格终点高不可触、遥不可及,不具有现实性,但它并不因此而失去意义。这种对理想人格的设定,是作为个人以及整个人类永不停止的追求目标而存在的,以其与现实的结合,使个体在对自身素质不断提高的追求中日渐接近,能超越有限狭小的躯壳而进入无限的精神领域,因此也成为个体毕生努力的目标,成为人不断积极进取、不断自我改造的动力。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性、理想性的人生追求更为重要。仁是儒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仁人志士”、“仁和中庸”、“仁政为民”等等仁心世界丰富纷呈,千年流觞,在近现代中华民族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奋争中,儒文化的“仁心”融透于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理想的追求之中,闪亮出“为人民服务”的新的星光。“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每个党员以儒家理想人格中所强调的对道德义务的绝对持守来要求自己,就必须立足岗位尽责尽职,兢兢业业,任劳任怨。
2.崇尚自强不息的精神,百折不挠
作为儒家学派创始人的孔子,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在花甲之年毅然携徒到各国去推行自己的主张,出访求仕,风尘仆仆,长途奔波,餐风饮露,旷野为家。有时还受人讥讽,被人围困,险遭戕害。尤其陈蔡被围,又绝粮,很多人都病了,孔子仍“弦歌不衰”。孔子的这些表现,正如他自己所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的一生,都在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为了达到自己的理想,他首先是费尽心力,在国内积极争得权利,推行自己的主张。当自己受到排挤,在鲁国抱负不得施展时,又辞官外出,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主张。待这一做法碰壁后,又著书立说,培养弟子,让自己的后继者完成自己的未竟事业。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知难而退,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真正是为达目的,百折不挠。这正是儒学所强调的自强不息的精神。目前学校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前进的路上困难重重,各种挑战纷沓而至,我们应该向孔子学习,拥有象天空一样广阔的胸怀,在自己的岗位上勇于创新,敢于担当。
3.坚持“学而不厌”的治学态度,达到“诲人不倦”的境界
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教诲是我们立足“三尺讲台”的座右铭。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为一个教师,只有“学而不厌”,才能够“诲人不倦”。教师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勤思”:“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中的“思”,要注重独立思考,无论我们学党章党规还是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或者是自己的专业理论学习,都要注重边学边思,真学真懂。教师最明智的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诲人不倦”,永远是教师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孔子认为,引导学生最好的学习方法:“乐学”。“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我们在在教育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们学生形成自觉而快乐的学习行为和心理,这是最理想的教学,学生会在“学习—兴趣—成功快乐—更有兴趣—更成功快乐”的循环过程中不断成长发展。最佳的课堂教学方法:“启发”。对高职学生来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可能是较理想的教学方法。
4.坚守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和价值追求
仁的涵义随生活的丰富而形态万千,但它根植于芸芸众生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观”三位一体之追求的要求中。“修、齐、治、平”是儒文化“三观追求”的内在逻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有为人生心中永远澎湃的歌,每一曲歌里都蕴藏着丰富的意涵,例如“修身”的内容有其“六艺”之广度、有其“六经”之深度。在“身、家、国、天下”的系统环境里,回味以“仁”为核心的儒文化,在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流韵着“立功、立德、立言”或“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的音符;江山代有人才出,在时代进步的潮流里中国共产党人亮出“全面从严治党”的雄心壮志,谱写“修齐治平”的时代新篇章,追求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迈步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路上。“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则将“自律”的准绳道德化,我们在学习《条例》、《准则》时,要将这些“非”与纪律规矩意识的强化融会贯通,在课堂上、在生活中严格以优秀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加强自我教育和自律。
5.热爱学生,热爱教育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孔子的这句话,是对我们心灵的一次洗礼,孔子的这种精神品质,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学习的楷模好和努力的方向!在儒学展览馆前,老师们满怀崇敬之情,观看了孔子家世、志学、设教、从政等生平图片,重温了孔子周游列国、济世化民的一生,从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伦理思想和教育思想中领悟孔子的儒家思想。“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知行合一”直戳灵魂深处;面对孔子的一生,“活的高度决定死后的社会广度”的人生哲理,启迪了老师们的心灵;“君子和而不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名言,如汩汩清泉输入老师们内心深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的“做”就是要做一个关心、爱护学生,受到学生热爱拥护的老师,做一个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保驾护航者。
我们将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认真学习、感悟儒学“究天人之际,明修身之道,述治国方略,求天下为公,最终实现天人和谐的境界”的精髓,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进取精神,为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在高职教育的平台上,闪耀出更加灿烂的希望之光、和谐之光、精神之光而贡献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