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新闻

当前位置: 学校首页 > 学校新闻 >正文

在驻村路上寻找青春的意义——省电大(职院)年轻驻村干部的理性青春

发布时间:2015-03-30 浏览次数:

 

这里记录的,是三个年轻人的心事。陈源、刘磊和张智龙是省电大(职院)的三位90后年轻教师。这两年我们反复在讨论一个词——正能量,逐渐步入人生黄金年龄段的90后,他们的青春怎么样?正能量在哪里?

今年3月初,他们来到从江县加鸠乡,开始同步小康驻村工作……

存储正能量,凝聚中国梦

教学部的陈源老师选派到加学村。

作为一名老师,她最关心的还是教育问题。在加学教学点,两个50左右的乡村教师正在两间破烂的教室里守着五十几个午睡的山里娃。

陈源问他们:“为什么留在这里?”他们说:“这是我的家,一直盼着有老师教孩子读书、识字,以前孩子上一年级要跑到20公里外的乡政府驻地,后来在这里设置教学点,可是没人愿意来,我们就来了。”

从村两委干部的口中她了解到,在加学,如果不读书,花季少女早早就嫁人;男孩则开始背着大包小包到处打工,过早的承担起养家糊口的责任。在村口,一个女孩与她擦肩而过,稚嫩的肩膀下,背着一个正在熟睡的娃娃时,她的眼泪终究还是掉了下来。

陈源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她想到了千里之外的省城,想起了她的学生们。对于孩子,只有教育才能改变他们的命运,才能让他们走出大山、走出贫困。

行走在贵阳街头,陈源只是一个普通市民,但到了加学村,身份就发生了变化,体会到了驻村干部的责任担当。“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自己充满正能量,才能凝聚老乡们的中国梦。

希望遇见更好的自己

驻村工作,对刘磊来说,确实只是人生中的一个驿站而已。在单位,他是教学能手,在合法村,他希望能够遇见更好的自己。

这段时间,他正在马不停蹄的走访调研。他需要尽快掌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凝聚“把党的正确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的实践力量。

一番走访,反复对照随身携带的《贵州省同步小康驻村工作“六项行动50项重点任务”》 目标要求,着眼于实施精准扶贫“六个到村到户”和“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刘磊的心理越来越有“谱”。 

关于基层组织建设:他要引导班子成员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谅解,思想上同心、目标上同向、行动上同步,通过有效落实“四议两公开”等民主管理制度,保障村里各项工作有章可循。

关于基础设施建设:他想整修村庄道路,解决村民出行难的问题;他想修建三个消防水池和铺设自来水管网,解决村民饮水难的问题;他还想改善村庄环境,引导大家坚守生态和发展两条红线,提高环保意识,形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特色苗寨……

刘磊说,有了想法,就得想解决的办法,最好的做法就是一抓到底。

驻村工作刚开始,刘磊年轻、有闯劲,一切都有圆满的时间。我们相信,驻村路上,他一定会遇见更好的自己。

像“剥竹笋”一样解决问题

道路泥泞、房屋破败、环境脏乱……走访中,加鲁村的贫困程度让张智龙始料未及。深夜刷微信朋友圈,他写道:我能行吗?

村支书的妻子不会说汉语,一辈子没走出过大山,斗大的字儿也不识一个,肯定没有听说过“小康梦”这个词。但张智龙相信她是有小康梦的,她的小康梦,就是她的老潘“对村里有用”,孩子能够考上大学、走出大山,农田有条像样的灌溉水渠,香猪能够卖个好价钱……

没有共同语言,不会群众语言,第一次召集加鲁村两委班子和党员集中学习,张智龙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大家听得云里雾里的,“那一刻真的感觉自己就是个骗子”,张智龙有些悻悻然。

现在的“三农”政策越来越好,可加鲁村为什么发展不起来?加鲁真的会变好吗?

作为一名同步小康驻村干部,张智龙的身份让他经常责问。可是,这个身份,也让他开始了解,还有另外一种信念叫“相信”。正能量需要相信,小康梦需要相信,张智龙期待加鲁的乡亲们像他一样相信。

因为难,才好玩。年轻就应该拥有开放思维、自我意识和无穷力量。张智龙说,同步小康驻村工作不是书生论政,必须久久为功,像“剥竹笋”一样,层层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