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新闻

当前位置: 学校首页 > 学校新闻 >正文

党建扶贫促山乡巨变——贵州省党建扶贫工作队帮扶从江记

发布时间:2012-04-10 浏览次数:

    编者语:2011年省直机关赴从江县党建扶贫工作队由贵州电大(贵州职院)、省政协办公厅、省地矿局和贵州铝厂组成,党建扶贫工作队队长单位由我校担任。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党建扶贫工作,派出了贵州电大(贵州职院)纪委书记郭万才担任工作队队长、党委组织部部长徐伟担任工作队副队长。按照“一年突破,两年铺开,三年交卷”的目标,认真履行职责,扎实开展工作,截止2011年底,已整合落实到位资金4061.27万元,启动项目50余个,在加强农村基层党建、推进农业产业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社会进步、提高农民收入、探索民族地区党建扶贫新模式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受到当地党委政府的称赞和人民群众的好评。工作队荣获2011年度省直机关赴农村党建扶贫先进工作队称号,工作队副队长、党委组织部部长徐伟获优秀队员称号,受到省委组织部、省直机关工委、省扶贫办表彰。随然党建扶贫工作队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点成绩,但老百姓期盼脱贫,基层干部渴望发展的美好愿景,还时刻牵挂着我们的心。西部开发报社记者胡丽华、杨小友发表在2012年3月20日《贵州日报》题为:“党建扶贫促山乡巨变——贵州省党建扶贫工作队帮扶从江记”一文,国内许多重要媒体纷纷进行了转载,产生了重要影响。现将该文转发全校各部门、党总支和党支部,对于做好今年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和“四帮四促”活动,提高党建扶贫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增强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紧迫性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党委组织部)

    从江县往洞乡增冲村村民委员会主任杨树远没有想到,2011年光养鸡收入,就净赚了2.5万元,这是以前一年收入的好几倍。

这位31岁的侗家男子,几年前还是一个打工仔,徘徊于广东、福建之间,却存不了几个钱。2011年,他持着怀疑的态度发展养殖业,没想到效果出奇好,第一批小香鸡出栏就赚了8000多元,这更加坚定他养殖的信心,继续发展养殖,一年就赚了2.5万元。

看到他赚了钱,村民们也纷纷效仿,10多户农户也因搞养殖富裕了。在他们的眼里,这些都是党建扶贫给他们带来的。

理清发展思路

往洞乡地处从江县西北部,距从江县城91公里,属贵州省新阶段扶贫开发三类重点乡,2011年成为贵州省政协主席王正福的定点扶贫乡,也成为了省政协办公厅“四帮四促”活动联系点。2011年5月4日,为深入扎实开展定点帮扶工作,更好地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和服务发展,王正福率队到从江县开展“四帮四促”活动。他强调,要抓住重点,选准选好扶贫项目,深入扎实开展好整乡推进扶贫开发工作。要坚定不移的做好以交通、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抓好产业化扶贫项目的组织实施,以扎实的干部作风确保扶贫项目的顺利推进。

2011年2月,由贵州广播电视大学、贵州省政协办公厅、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中国铝业贵州分公司四家单位组成的派驻从江县省党建扶贫工作队进驻往洞乡,他们深入基层一线、田间地头,倾力帮助往洞乡开展扶贫开发工作。

工作队一到乡里就深入17个村开展调查研究,实地了解各村自然地理环境、民族文化资源、基层组织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学校教育、扶贫项目发展等各方面情况。到农户家里与群众、村干召开座谈会,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掌握工作开展的第一手资料。回到乡里又与县扶贫办、乡领导交换意见,商讨扶贫产业规划。最后达成发展的一致意见:根据当地实情,具体以“水利、交通”建设为重点,着力争取猕猴桃、蔬菜、畜禽养殖“三大产业”整乡推进项目,积极帮助协调争取有利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项目。争取3年内,力求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有明显改善,人均收入达5000元以上。

同时,明确了扶贫工作思路:立足往洞乡优势,抓好产业扶贫,发展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确保村村有产业、户户有收益、人人能增收。不仅如此,还抓好村党支部班子建设、党员队伍建设、村级组织阵地建设、农村党员素质提高、农村基层组织民主建设、村级经济壮大等几个工作重点。

党员带活一片村

增冲村的杨树远从未接触过养殖,当党建扶贫队建议他发展养殖时,他迟疑了。针对这一个问题,党建扶贫队员给他打气,从思想上动员鼓励,并承诺给他提供技术,帮他找市场,让他安心养殖。随后党建扶贫队协调资金,帮助他建鸡舍,从其他地方购进1500只小香鸡苗,免费发放给他。在养殖过程中,他不断学习养殖技术,在自学的同时,参加从江县举办的养殖培训,掌握了养殖的基本技术。还成了当地有名的“土专家”。

4个月后,第一批小香鸡出栏了,在党建扶贫队的帮助下,卖了好价格,第一批鸡就获得2万多元的收入,除去成本,他还赚8000多元。发展起来的他,信心更足了,现在,他在养殖香鸡的基础上,他准备购进一批鹅,将养殖产业做大。在他的带动下,村里有10多户开始了养殖,每家都获得了不少的收益。随着养殖户越来越多,养殖规模的扩大,党建扶贫队协调资金在村里建了一个孵化中心,第一批鸡子和鸭苗即将孵化出来,可满足大部分群众的养殖需求。

在开展党建扶贫中,为消除群众发展的疑虑,采取了党员典型带动的方式,激发党员创业带富,推动全乡产业化发展,在政策、技术、资金、帮扶上为党员创业带富铺就阳光大道,使广大党员率先走上了致富带富之路。

党建扶贫队员说:“要发展,必须让党员做好示范带头作用,从而建立起一支坚实的党员创富队伍。”

党建扶贫工作队以乡为单位挂帮党员群众的同时,往洞乡党委、政府安排班子成员每人每年联系帮扶1个村党支部和2户党员,乡直机关每年每单位一对一联系帮扶17个村党支部,村党支部每年联系帮扶1户党员。通过帮扶,发挥创业党员群众示范带动作用,用示范创业的经验做法和实绩成效,引导党员群众投身创业。增强了农村党员带头致富能力和基层党组织的吸引力、战斗力和凝聚力,促进“一户一技能”工程在全乡全面开展。

目前全乡已建成党员蔬菜种植示范户10户、党员养猪示范户15户、党员养牛示范户4户、党员养鸭示范户2户、党员楠竹种植示范户3户350亩、党员稻田养鱼示范10户8亩、灵芝种植示范户1户20000袋。这些党员示范户现已成为带动全乡群众脱贫致富的模范。

产业迈出新天地

隆冬时节,从夏蓉高速公路转进往洞乡,一条条通村公路连接四面八方;一片片优质蔬菜基地青油油的;猕猴桃基地矗立起架子;一个个家禽养殖房里,不断发出鸡鸣声;一些漂亮的木楼里传出了嘹亮的歌声……

往洞乡产业发展正当时,党建扶贫队员说:“往洞乡地处厦蓉高速公路边上,彻底改变了以往交通落后的局面,拉近了与大城市的时空距离。依托这一优势,重点发展城市餐桌产业,因此规划了蔬菜、养殖、猕猴桃等产业,直接对接两广和贵阳。”

在发展产业时,该乡产业结构调整坚持“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着力拓宽致富门路,提升科技含量,确保群众大幅度增收。

增冲村借机突围,实现养殖、蔬菜齐头并进,改变过去单一农业的生产格局,让这个纯侗族村寨走上了发展的轨道,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收入翻了近一倍,从以前的1800多元增加到现在的3000多元。

在产业方略的指引下,往洞乡已形成猕猴桃集中连片种植、蔬菜示范种植、特色家禽养殖的产业格局。初步形成具有特色的农业产业化和可持续发展的主导产业,实现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使往洞乡贫困落后面貌焕然一新。

(作者:西部开发报社记者胡丽华、杨小友)